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携手共筑“幸福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05 11:44来源:沧州日报

携手共筑“幸福路”

——来自献县泛区的蹲点报告

本报记者 屈 鹏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驱车出献县县城,沿滹沱河北大堤公路西行,生机勃勃的绿色充满视野:碧绿泛光的小麦一望无际,一排排苍翠挺拔的速生杨迎风屹立……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活力,孕育着收获。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十八村”——献县泛区。由于海河支流滹沱河和滏阳河在这里交汇,历史上洪水到达献县,经常会满溢出堤,造成泛滥。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被当时的清政府定位为“钦定泛区”。据水文资料记载,从1881年到1949年,献县泛区共泄洪37次。洪水一到,顿成一片泽国,农民辛勤耕作的粮食经常被洪水吞噬。同时,由于洪涝积水,造成耕地严重碱化,于是泛区变成了“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种地难见苗,见碱不见粮”的穷苦地方,成为苦难和贫穷的代名词。

  大灾必须大治。1963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献县泛区迎来了防汛建设的高潮,大堤修高了,河道拓宽了,撤退路修好了……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泛区防洪能力与日俱增。“1996年的洪水,水量大大超过1963年,但泛区的损失相对于此前历次洪水却是最小的。”张村乡党委书记刘文利介绍说。

  伴着新中国发展的脚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和阳光沐浴下,泛区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育大棚、搞养殖,大力发展加工产业,百姓生活和乡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如今的泛区,处处展现出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新图景。

  沿滹沱河北大堤一路向西,大堤两侧成方成片的蔬菜大棚不断闯入眼帘,这就是献县百里棚菜长廊。在张村乡王庄村的蔬菜大棚里,藤蔓上“伊丽莎白”甜瓜长势喜人,瞅上去让人心里沁出一股甜意。村民刘胖正在进行瓜果管护,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甜瓜的收成和市场都不错。一个棚能收入万元左右,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让他觉得日子有奔头,干得有劲头。

  2007年12月,省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根据沧州和衡水实际,决定在两市毗邻的饶阳、献县合作建设扶贫开发百里棚菜长廊,以此带动泛区贫困村庄早日脱贫。百里棚菜长廊在献县泛区共25公里,涉及临河、张村等乡镇。“好的致富项目让我们喜出望外,党委、政府的关怀更是贴心。”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刘运良说,建大棚,少了水电可不行,县里第一时间派工作队进村打机井、铺管线、布高压线网;农业种植方面有问题,农业专家深入农户棚中进行“一对一”指导。这些好“福利”,让泛区庄稼人着实吃了颗“定心丸”。

  让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献县在长廊建设规划内的扶贫开发重点村,为方便菜农打机井60眼,铺设地下管道7万米,新增变压器40台,架设高压输电线路9万米。县政府出资并整合相关部门资金,解决项目区内的非贫困村发展棚菜所需扶持资金。为提高菜农的种植技术,县扶贫办4次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到项目村进行蔬菜种植培训。在百里棚菜长廊项目带动下,子牙新河北大堤两侧的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截至目前,项目区域内共有大棚3万余个,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

  与大棚蔬菜产业一样,泛区的养殖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走进小平王乡文都村的龙旺养殖有限公司,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小花园:一排排迎客松昂首挺立,一棵棵垂柳在道路两旁摇曳多姿,各种花草、花卉点缀在花坛之中。穿过小花园,一排排猪舍才显现出来。公司负责人张春辉向记者道出了“绿色养殖”的奥妙:猪舍左边是桃树园和蔬菜地,公司把这些树和菜园包给员工,由员工种植并出售获利;猪舍右边是冬青、松树、刺槐等观赏树种苗圃,培育3年就能出售。这样,猪粪用来给果木施肥,既节约成本,美化环境,又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富裕起来的张春辉并没有忘记众乡亲,通过推荐种猪,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文都村养殖户张红江去年刚购买的两头种猪,再有两个月即将出栏,看着膘肥体壮的种猪,张红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养猪,费事不说,万一闹个毛病,一年等于白忙活。现在养猪,跟以前可大不一样,公司不仅提供种猪和养殖技术,还包饲料、包防疫,种猪出栏公司直接收购,既省心又省力。”

  龙旺养殖有限公司带动村民致富的事例,只是献县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模式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献县围绕畜牧养殖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先后带动泛区5000余农户增收致富,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走进临河乡路庄村的飞鹏网袋厂,1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内,20多台编织机紧张作业,抽纱、编织、锁边……经过一系列工艺,一个个红红绿绿的蔬菜专用编织袋呈现在眼前。公司负责人葛建宗说:“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编织袋,现在它已销到河南、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网袋还出口到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家,不仅解决了村内20多人就业问题,还辐射带动张支根村、东三角村、梁庄村等7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

  “编织袋锁边,操作容易,不受时间地方限制,在家就能轻松赚钱。”路庄村72岁村民张景坡高兴地说,他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好,干不了重活,每周都会去网袋厂拿些网袋回来加工,没事的时候拿出网袋串一串,一个月下来,每人能赚到三四百元贴补家用。

  据临河乡党委书记杨寅介绍,临河乡编织袋产业的兴起,还是在这几年,开始只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先前的小作坊逐步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网袋加工企业。目前,全乡共有网袋加工企业200余家,年加工能力达到近8亿条,成为华北地区知名的编织袋生产基地。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乡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

  从旧社会贫困的饥寒交迫到如今的丰衣足食,富裕起来的泛区人民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行动”等惠农工程,泛区百姓修公路、建广场、治理脏乱差……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夜幕降临,泛区的每个乡镇、每个村落,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各村文化广场上,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或热情高歌,或翩翩起舞,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笑声回荡于乡村地头,也映衬出泛区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