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通讯变迁看成就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16 10:31来源:沧州日报

通讯变迁看成就

崔俊权

  我今年75岁,是伴随着新中国长大成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没有任何通讯工具。重要新闻和党的方针政策,只有靠人喊来做宣传。晚饭后,在我们村的中心,一人念稿,一个人用喇叭传向两方。两边每隔六七十米两人为一组,接听后高声往下传,一直传到村头。群众在家避声静气地收听,这就是农村最古老的通讯方式。

  “现在是早上时间,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我清楚地记得,1971年6月,有线广播通到了大队,通到了户里。一到广播时间,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一家人吃着饭,听着广播,觉得真是幸福。“孩子,你说小喇叭里是不是住着一个人,怎么会出声音呢?”我常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跟孩子开这样一个玩笑。小孩子想了很久,也想不通为什么小喇叭会出声儿。小喇叭广播在当时红极一时,所有的人都在听。要是播一首歌曲,大人小孩都爱听,小孩子轰都轰不走。

  后来,我们家买了一台收音机,用收音机就能收听东光广播电台的节目了。广播电台已改为微波传递声音,有线广播被逐步淘汰。农村人都称收音机为“戏匣子”,就是因为是一个会唱戏的匣子,觉得很有意思。忘了哪一年,村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男女老少吃完饭,都早早地到村里的院子里去看,不亚于一个露天的电影。现在,大彩电、高清电视家家都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除了这些,电话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也让我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电灯、电话只是人们的向往。1961年8月,东光县邮电局在全县组建邮电支局。我们家乡的燕台支局,把电话通到了燕台、胡集、陈家坊、任家坊(现于桥乡)四个公社的公社办公室。1971年6月,东光县各公社都安装了电话交换机,90个大队通了电话。

  虽然有了电话,但要打一个长途是很难的。打往外省农村得转10个分机,省内也得转8个分机。比如,沧州市东光县南霞口村,要衡水市阜城县的霞口村,虽然仅一河之隔,但要经过8次交换才能接通。村先要公社,公社要支局,支局要县,县要市(原称地区),市再逐级传到村,这8个环节有一处占线也不能打,必须都不占线才能接通。往往一个长途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城市有了数字直拨电话。我记得1994年那年12月份,我们家安了一部直拨电话,光初装费就花了6000元,是每月工资的30倍。电话月租费开始每月60元,后来降到30元……

  再后来,有了移动电话。那时,做买卖挣了钱的老板们才买得起,一个移动电话好几千元,有的上万元,个头很大,大伙儿叫它“大哥大”。谁要手里拿着个“大哥大”,是很光彩的事儿。现在,手机已经普及,不分男女老少,都成了“低头族”。75岁的我虽不会玩手机,但我认为太神了。微信圈可以面对面聊天,不花话费,想看什么节目有什么节目,就连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随时收看。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还能买东西,就连集市上卖青菜和卖冰棍的都用微信支付。通讯不仅方便了生活,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今昔生活真是天差地别。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