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 新农业 好日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23 10:15来源:沧州日报 新民居 新农业 好日子 ——省级劳模李书凯讲述农村新变化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张泽东 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 “经常听到现在的孩子说这个不爱吃,那个不愿意吃。但他们想象不到,我小时候每天就是吃糠咽菜。”谈及童年的生活,李书凯感慨万千。 李书凯是中捷唐洼村人。中捷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粮食产量很低。没有粮食,李书凯和兄弟姐妹小时候只能吃野菜,常饿肚子。年轻时,李书凯挖过海河。挖海河挣不了多少钱,就因为能吃饱饭,所以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很知足。 1988年,唐洼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分到三亩地,盐碱地两亩合一亩。农民自己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选用高产品种,科学种田,每天早出晚归。当年秋后一算收成,小麦亩产200多公斤,大豆亩产300多公斤,家家户户喜获丰收。 “现在生活更好了,天天大米白面不在话下,新鲜的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李书凯说,过去人们要吃饱,现在要吃好,还要吃出健康。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全程机械化 20多岁时,李书凯进入生产队机务组担任组长。20多个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驾驶七八辆拖拉机垦荒、播种、收割。粮食收获后,还要运到场里,一遍一遍地轧,那时最怕遇到阴雨天气。 时过境迁,现在农村土地通过流转早已实现了规模种植,从种到收全程大型机械化,粮食收获后在田间地头就能卖掉,根本不用摊场轧麦。和土地长年打交道的李书凯始终认为,多下功夫才能高产,没想到现在种地省事了,产量更高、效益更好。不止粮食种植方式有了变化,让李书凯更想不到的是,就连蔬菜也可以在水里培育,新一轮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正悄然启幕。 今年“五一”前,李书凯作为省劳模受邀参加中捷工会组织的“劳模喜看中捷新发展”活动。沿着黄赵公路,大家来到二分区油菜花示范田、三分区苜蓿地示范田。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绿油油的苜蓿,随着微风摇曳,香气诱人,人们仿佛置身画中。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让劳模们连连赞叹。 从自己花钱盖房到党和政府出钱帮盖新房 2012年,李书凯搬进了儿子买的楼房里。走进李书凯家,只见屋子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可回到上世纪70年代,李书凯和很多村里人还都住在土坯房里。 1981年,唐洼村修建了一条地方铁路。蜿蜒的列车运来了山西、内蒙古的煤炭,有村民买了拖拉机,把煤炭运到工厂赚运费,还把自家产的农作物通过火车运往外地销售。就这样,一边搞农业,一边搞运输,村里很快有了“万元户”。李书凯花2000元把老房子重新翻盖。“木头门、木头窗、土炕,家里也没啥值钱的家具。”李书凯回忆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多。铺院子、扣瓦、更换铝合金门窗……每隔几年,李书凯就把房子装修一下,陆陆续续,村里昔日的一处处破旧土房都已旧貌换新颜。 日子红火起来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书凯又带领大伙修柏油路、打机井,并筹资30万元修建了中捷农村第一幢教学楼。 变化最大的是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农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拆除私搭乱建、硬化街道、安装路灯、栽植绿化苗木……李书凯最高兴的是,现在中捷没有危房了,谁家有了危房不用自己花钱翻新,党和政府出钱帮他盖新房。
文章分类:
沧州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