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作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沧县捷地回族乡张家场村70岁的张世忠始终行走在电影的时代变迁之路上,46年的坚守让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影放映机的更新换代和人们对于电影口味的不断变化。
用光影点亮农村生活
——沧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张世忠眼中的变迁
本报记者 孙晓卉
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在沧县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运捷小区,张世忠正在为乡亲们播放电影《红海行动》。想想之前操作胶片放映机时“不错眼珠地盯着”,到现在坐在台下和大伙儿一起欣赏影片,张世忠感慨万千。伴随着影片的开始,也拉开了他记忆的大门……
张世忠第一次接触放电影是在1973年。当时,乡里成立了电影放映队,作为机线员兼广播站站长,张世忠负责协助放映员到村里放电影。虽然只是帮着扯电线、挂屏幕,但在张世忠看来,那台笨重的老式放映机充满了神秘感。每次放电影,他总是仔细看着放映员的一举一动。后来,县里招聘放映员,有“基础”的张世忠自然被选中。经过培训,张世忠正式上岗,负责为捷地辖区村庄放电影。
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正是电影放映的黄金时代。一听说哪个村要放电影,十里八村的乡村们都赶过来看。小孩儿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早早就在村口等着,一见到张世忠的身影就欢呼雀跃。那时的电影内容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大家最喜欢看的还是战争片。至今,说起当时的热门影片,张世忠如数家珍:《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每次播放现场都是人山人海,看到精彩的部分,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张世忠说。与观众的兴奋相比,张世忠却无法安心观看电影,因为老式放映机是用胶片的,一部电影有3至4个胶片,放一部电影要更换好几次。为了保证观看效果,整个播放过程张世忠都要“不错眼珠”地盯着放映机,生怕出差错。
70年代末,农村电影队转型,张世忠将放映机承包了下来,只需每年上缴一定的承包费,怎么放电影,自己说了算。“那时播放的影片紧跟时代大潮的脚步。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对农业增产增收充满了渴望,科技宣传片便成了老百姓的首选,比如《家庭养鸡》《购种常识》《农药安全使用常识》《农机安全》《化肥真伪鉴别》等。每次放电影时,大家都带着笔和本,电影一放完,在现场一起交流学习体会,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那时放电影更像组织了一场学习会。”张世忠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农村电影放映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红火,喜欢看张世忠放电影的人也逐渐少了。此时,不少放映员纷纷离职转行,但张世忠仍然坚守着这份工作。“这些年,通过放电影我结识了不少朋友,每次入村,他们都像接待家人一样,给我送饭,找我聊天,为了他们我也不能放弃这个事业。”张世忠说。
张世忠的坚守迎来了回报。2008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大范围推广。张世忠拿到了崭新的数字放映机,不用换胶卷,操作更简单。而放电影的交通工具也由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如今农村居民越来越少,但对张世忠来说,放露天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他坚信自己肩负着宣传国家政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使命。每个月,张世忠还是坚持到各村放映电影。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壮观场面,但在张世忠看来,仍然有些不变的地方:“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变,只要是关于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影片,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现在,还有不少群众希望看一些关于乡村振兴、反贪反腐的电影题材,包括《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这也反映出群众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张世忠说,放映员是一个值得做一辈子的工作,因为他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历史,也传达出一种情怀。“我要继续用光影点亮村民的生活,直到自己干不动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