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老镰刀
提恩岗
老院小房的墙壁上,挂着一把老镰刀,上面布满了灰尘,刀上也生了锈。
我早已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有用过它。
但每次看到它,往年收麦的情景就像昨日一样重现。
曾经,麦收就跟“打仗”一样,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颗粒归仓。
每逢麦收季节,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各种农忙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镰刀磨得光亮。
麦子一旦成熟,一家老少就会带着“装备”齐上阵。
大人们挥舞着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割下一把把麦子,然后打捆、装车。
最毒的日头,是轧麦最好的时候。人们套上牲口,拉上石磙,一圈又一圈,直到将麦粒全部轧出。
接下来,可就是扬场了,那场面可是“壮观”。漫天灰尘,一会儿脸上就像带了面具一样,一笑露出的牙齿成了“主角”。
后来,有了收割机,人工割麦渐渐地少了。
小小的镰刀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
但是,作为那个时代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一件工具,我还是把它挂在了墙上。它是科技发展的见证者。
回家轧麦,拖拉机也派上了大用场,人只需操控拖拉机,不用跟着转圈了,可省了不少脚力。
脱粒机的出现,让脱麦更加方便了。
大家配合默契,麦穗连同麦秸随着传送带进入机器。很快,麦粒就被分离出来了。
如今,联合收割机已经成了麦田里的“主角”。
它们集收割、脱粒、集粮等功能,不用出麦田就可以收到干干净净的麦子。
很多时候,家中的妇女就能独揽此项大任,几亩地的麦子很快就能收回家。
轰鸣的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中穿梭,成片小麦被一分为二,籽粒部分收入粮仓,秸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里。
这边刚收完麦子,那边已开始播种玉米。
在地头上,每家的主人早已准备好了口袋、种子等。
大家笑谈着看着机器忙碌,收割、播种的成就感和喜悦,笑在心里,喜在脸上。
农业的现代化,解放了不少劳动力。小麦的收割方式已经从人工镰刀收割,转变成了纯机械化收割,秸秆利用也越来越高。
我相信,我们的科技会越来越进步,未来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