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算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8-21 10:16来源:沧州晚报 我家的算盘 杨福才 我家老房子书橱里放着一个传家宝——算盘。它今年70岁了。爷爷用过,父亲用过,我们兄弟姐妹也用过。 以前,算盘的应用很广泛,工农业生产记账,单位结账都离不开它。那时候,村里的人会打一手好算盘与能写一手好字同等重要。 在上世纪60年代,学打珠算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必修课。父亲上过私塾,经常教我们打珠算。他教的“一二三退一还,四五六拦腰砍,七八九当十算”口诀,我至今还记得。 我的老家在沧县李天木回族乡崔庄,盐碱地多。由于人口变化,村里每隔数年就会重新调地。 调地时,党支部书记、村里的会计等人和各生产队的队长、会计等,带着算盘,拿着皮尺,扛着铁锨在大洼里丈量土地,场面十分壮观。 大洼地势较低,十年九涝。遇灾年时,村民要持粮证到李天木粮站买粮。粮站业务量大,粮站的会计主要靠算盘记账、结账,算盘打得非常熟练。 1973年,我在沧县风化店中学读高中。那时,学生高中毕业后不直接升学,而是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当时,学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面向农村。风化店中学聘请了会计,专门给我们讲解“三账两薄”和珠算知识。 1978年,我在大学读书。我选择的专业是工程力学,学习的课程需要大量计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计算尺计算。后来,学校给我们购买了简单的电子计算器。 不用再在计算上耗费时间,我们捧着电子计算器高兴地跳了起来。放假后,我带着电子计算器回家。村里学校的老师们看到电子计算器后,都很羡慕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办公,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已成常态。 算盘,这个曾经帮我们解决提倡计算问题的“先进计算工具”,如今已成了闲置的老物件。
文章分类: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