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学之变
袁洪丽
前几天,我重新走进村里的小学,感觉学校没有小时候那么大了,却更先进、更现代化了。走在绿树红花的校园里,听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我小时候,学校没有电灯。一到冬天,白天变短后,同学们都要带着蜡烛去上学。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天渐渐黑了下来,在教室里写字就看不清楚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拿出自带的蜡烛,点上继续学习。
自带的蜡烛有很多种,有的是从商店买来的红色、白色蜡烛,也有的为了省钱,自己拿一个“万紫千红”盒子自制蜡烛,就像一个小手工作品。那时候,如果谁有一个自制蜡烛,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小伙伴们都会很羡慕。自制蜡烛,首先要找些干木头,把木头弄碎放在里面,再倒些蜡油,放上一根蜡烛线。我由于手比较笨,总是做不好,为此苦恼了好一阵。
冬天最难的事不是照明,而是取暖。那时没有暖气,每个班都有一个蜂窝煤炉子。一到晚上,老师、同学们都回家了,蜂窝煤烧完,炉子也就灭了。所以,每天早晨,老师第一件事就得点炉子。点炉子需要引火,有的老师自己从家带来玉米棒等,有的自己带来柴油,倒到柴火上,容易点燃。如果哪个教室的炉子先点着,大家就会拿着一块蜂窝煤,去换一块已经点着的煤,再放到教室的炉子里,上面放一块没有点燃的蜂窝煤。这样,炉子就点着了。虽然有炉子取暖,但教室里还是很冷,许多同学还是冻手、冻脚的。手一但冻了,手指就会变得又红又肿,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还会痒得难受。冻了手脚的孩子,第二年还容易接着冻。当年我有个同学,每年冬天都会冻手,直到现在手都比别人要粗些。
如今,走在校园里,红砖铺地、干净整洁。教室里,统一的电灯、暖气,每个教室里还装上投影仪,可以进行电子教学,再也没有蜡烛、煤炉子的影子。教室外,几个男孩儿穿着校服正在打篮球,还有打乒乓球的。学校基础设施大提升,感觉这里的孩子已与城市里并无二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村里的小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软件、硬件,都比前进步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