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星星之火势燎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11-05 10:28来源:沧州日报

星星之火势燎原

——透过沧州民营经济发展看70年巨变

本报记者 李倩 本报通讯员 王雅楠

  时代创造舞台,使命呼唤担当。
  迎着时代的序曲,踏着发展的节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了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飞跃,当之无愧地挑起了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掀开沧州民营发展的史册,从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沧州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完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分水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逐步成长壮大。沧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范围(除国家禁止),不限经营规模,组织建立松散型、半紧密型的集团或协会,对同一产业、同一产品规定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在企业内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促使个体私营经济向规模化、群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982年,沧州华北商厦从三间木板房开始创业;1984年,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响应“农民进城经商”的政策号召,在黄骅创立;1988年,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沧州首家股份制企业改造。
  在改革开放中壮大,在高质量发展中变强。作为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神经和最活跃的主体,我市民营经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快速崛起。2004年,民营经济统计制度建立,当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18.7亿元。5年后,便翻了一番,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1080.0亿元。2012年实现1723.6亿元,比2004年的518.7亿元增加1204.9亿元,是2004年的3.3倍。统计显示,2004年至201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13.4%,民营经济增长快于GDP增长2.1个百分点。
  环境似水,企业如鱼。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进入新时代,全市持续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民营企业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机构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机制、优化用地保障等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精准服务,建设民营企业发展高地。去年,沧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入统2399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单位2355家,占比高达98.2%。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沧州民营经济正逐步由拼“优惠政策”转向拼“细节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全方位对接京津、精准承接功能疏解转移,与京津合作产业项目1100多个,协议总投资5714亿元,带动了汽车、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数个产业集群崛起。到2018年底,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整车产量已达30多万辆;北汽威旺新能源汽车黄骅基地实现量产;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入驻药企137家,总投资438亿元;明珠商贸城、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整体承接北京大红门、动批等服装商贸企业,8000多家商户无一回流。
  特别是随着《关于深化完善民营企业“直通车”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确立了九项机制,畅通政府与民营企业“无障碍、零距离、心连心”的联系与交流,着力打造民营经济“一站式、便捷式、解难式”高效直联直通服务体系,打通为民营企业救急解困服务的“快车道”。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沧州民营企业活力迸发,创新能力提升。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061家,其中99%以上为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434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26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8.2%。
  浩荡东风平地起,正是满帆快进时。站在新起点,沧州将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让一切改革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助力沧州民营经济写下新的传奇。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