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民声” 让幸福更有“质感”
——代表委员热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本报记者 李倩
养老、教育、医疗、出行、住房……民生问题连着千家万户,与老百姓关系最直接,承载的群众期盼也最多。“我们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全力以赴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沧州篇章。”市长梅世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生工作的表述,引发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
民有所思、我有所动,民有所愿、我有所为。过去一年,我市面对“民生”这道时代考题,交出满意答卷,一项项扎实举措带来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20项民心工程和16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中心城区改造老旧小区258个,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50所、幼儿园20所,建成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工作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基本消除“大班额”。1.7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超出省定减贫任务0.3万人。沧州,正在用“民生温度”提升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关心困难群众,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我市将聚焦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深入实施“十二大专项行动”,强化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完成剩余0.25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同时,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攻坚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持续增收、防返贫“两大机制”,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妇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冯艳玲代表认为,要把“半边天”调动起来,因地制宜开展种养殖业、现代家政服务、乡村旅游等适合贫困妇女特点的技能培训,实现“创业一人,脱贫一户”。这样,贫困妇女不仅能成为农村生产的主力军,还能成为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寇艳春委员认为,要牢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加强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关爱保护,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从而巩固和强化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她还提出,要建立健全返贫预警监测体系,提前进行研判,精确掌握动态,真正做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我市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完成21.6万户“双代”改造任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累计浓度改善率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标;实施沧浪渠、子牙新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超额完成85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今年将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综合监管执法,为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沧州贡献。
“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谈及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张法笠代表建议,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此外,还要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蓝天、一湾碧海和一方沃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充分彰显出我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与信心。李树东委员认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自觉践行绿色生活。
从全面温饱到营养健身,从遮风避雨到宜居环保,从对清新空气的呼唤,到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民生的含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而不断扩充,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高。为此,市委、市政府认真倾听百姓心声,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6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1.4%。全市城镇小学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农村小学全部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第四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达成就业意向2.5万人,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省A级。开通“沧州智慧医保”手机APP,实现异地就医备案“零跑腿”。市殡仪馆外迁和公墓建设项目5栋主体建筑全部封顶。全年跨流域引调水8.23亿立方米,我市成为河北首个江水村村通示范区。大力推进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心城区新增体育基础设施110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生热点、焦点、难点,送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民生‘大礼包’,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赵彩霞代表说,“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一贯重视,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十分振奋,希望我市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着力补齐教育领域的短板弱项,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精准发力,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篇大文章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我市将围绕为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再发力,又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民生实事,包括促进就业强化保障、推动教育全面振兴、实施全民健康行动、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全力打造平安沧州等。
“要下大力气改善民生,使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我们所谋、所抓的发展才有真正意义。”郑琳委员说,“改革越深化,越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越是向前,越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希望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围绕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论大事、小事,关乎民生的事都是重要的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温暖牵挂,更是全市今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