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地段让给棚改群众”
——渤海新区棚改群众新小区里迎新年见闻
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民间传统节日“小年”。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渤海新区港城区惠民小区里却暖意融融、喜气洋洋。迁入新居的棚改群众,自发组织扭秧歌、贴春联、包饺子等活动,过“小年”,迎新年,庆祝“渔民”变“市民”、“忧居”变“优居”。
惠民小区内有16栋错落有致的高楼、宽敞的篮球场、高标准的幼儿园,无不彰显着棚改群众新的幸福生活。当天上午,来自小区里的“群众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和“福”字。文艺演出队的阿姨们,也伴着音乐跳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锣鼓敲响,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原冯家堡村民、63岁的王桂兰老人是小区里的文艺骨干,她表演了竹板和扇子舞。老人说,家里以前的砖瓦房住了20多年,低矮潮湿,出门就是一条土路,多少年没变过。“做梦都想住进新房子,如今圆梦了。”
惠民小区的居民来自渤海新区港城区新村乡所辖的渔沟、狼坨、新村、冯家堡四村。这四村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经常出现“雨水倒灌”,村容破旧、设施老化,有的甚至几间旧屋挤着“三代人”,排水难、出行难、如厕难,群众苦不堪言,是典型的棚户区。
基于民心所盼,2017年9月,渤海新区启动新村乡四村棚改工作。在得到村里纳入棚改的消息后,村民们奔走相告,对新居的渴望成为了他们最期盼的事情。王桂兰家也成为首批签约拆迁的村民。
今年1月10日,随着最后一户群众签约自拆,新村乡历时2年零3个月的棚改圆满收官。全乡2999户近万名村民全部签约自拆,“出棚上楼”,并做到了法制棚改、和谐棚改、科学棚改,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强拆、零钉子户”的目标。
在棚改过程中,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惠民小区位于港城区“黄金地段”,绿化率、容积率一流,配套设施完善,附近建有小学、中学、新汽车站。原本是用来解决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但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把最好的地段让给棚改群众”,建设棚改安置房。同时,采取限地价、限房价形式,将房价由时价每平方米7000元降到5000元,圆了群众的“安居梦”。
“家里原有的房子置换了两套131平方米的新房子,现在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晚上出来有路灯、出门坐公交。”王桂兰老人高兴地说,全家去年拿到新房钥匙后,很快装修好并住了进去。如今,她家的新房子宽敞明亮,从窗户向外望去,视野开阔。
住上新房后,王桂兰一家人的生活变了模样:她有更多的时间去“走秀”,跳广场舞;老伴儿不再上船打鱼了,而是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孩子们能安心工作,不用再为买房发愁了。
目前,像王桂兰这样的棚改群众,惠民小区已入住了1100户。住上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家家户户乐开怀。感受着生活的变化,原狼坨村村民杜宝臣提笔写下一副春联:不忘初心为百姓棚改,全家喜迁新楼俱欢颜。横批:永念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