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朴实之美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6-01 10:33作者:黄书胜来源:沧州日报

    ——读高文通散文集《艺不压人》

   我和文通是老乡,两村相隔四五里路。可我们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他在东光工作,我在沧州工作,很少见面。是共同的写作爱好,让我们惺惺相惜。上个月,收到他寄来的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艺不压人》,一本是诗集《长河流水》。过去只知道他爱好写作,想不到竟积攒了这么多作品,读过之后,敬佩由内心涌出,感慨颇多。

   文通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他善于在农村普普通通的事、平平凡凡的人中提炼写作素材,挖出思想亮点,讲出精彩故事。这是很不容易的。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显明的地方特色。

   普普通通的事。他写了编筐、淘鱼、纺织、做干粉、烩干粮等等,件件写得生动活泼,细致入微。他的家乡地势低洼,处于九河下梢,旧社会年年闹水灾,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吴桥的水,东光的家,源流寺(文通家村)是它姥娘家。水多盐碱地就多,沟沟坎坎上长着一丛丛耐碱的茂密红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农民把红荆条砍下来,编筐,编囤,编各种生活用品。除了自用,还到集市去卖,赖以维持生计。文通从父辈那里学会编织手艺,上师范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当上编织队长,向同学们传授编织技术,增加了学校收入,受到师生们的赞扬。与闹大水有关的还有《坐着筏子剪高粱》,写得也很生动:雨越下越大,水越积越多,水已涨到高粱脖儿了,扎在水里的高粱生了芽儿,水面上的高粱翻着白眼儿,含着泪,似乎在向人们求救。父亲拿着镰头,搭在高粱穗下的秆儿上,顺势一扭,咔嚓一声,高粱穗便剪了下来。高粱穗多了捆成个,叫高粱头,一个高粱头大约二三十公斤,一个筏子能装七八个高粱头。你看作者观察、描写得多么细致入微。我村有个“千顷洼”,每逢闹大水,也曾随父亲坐着筏子剪高粱,然而就没想到把它写成文章,文通这一写,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平平凡凡的人。文通在书中写了父亲、母亲、妻子、亲家等家人和亲属,还有同事,朋友,邻居等人,他从这些平凡人身上挖掘出勤劳、善良、孝道等美好品质和道德情操,传播正能量,教育人,感染人。在《勤劳俭朴的母亲》中,有一个情节感人至深。文通15岁去外村上高小,吃住在校,每周回家带粮食面子。那时没有磨面机,用石磨,用牲口拉,或人抱着棍子推,一圈一圈转,非常吃力。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缠足人,一步一步艰难地围着磨盘转,累得满头大汗。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可以从中看到祖辈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文通在《孝女高俊■评论芬》中,还写了在外村出嫁的侄女高俊芬,听说父亲有病,每天骑自行车十多里回娘家伺候父亲,请医拿药,端屎端尿,晚上再回家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这是多么孝道的女儿啊!

   实际上,文通写的这些平凡人并不平凡,普通事并不普通。他善于在平凡人、普通事中挖掘出真善美,加以提炼,升华,以教育人,感染人。我也是一个所谓的写作者,可是总认为身边人,身边事,太平凡,太普通,没写头,所以写不出像文通这样的文章来。

   平凡人,普通事,与之相匹配的是朴实的语言。读文通的文章,就像听他讲故事,拉家常,通篇是“大白话”“大实话”,很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在《尜尜汤和烩干粮》中,他描写做尜尜汤的过程:倒在盆里半瓢玉米面,放上点花椒面和成面团,轧成饼,用菜刀切成菱形小块,两头尖尖像尜尜,放在锅里煮熟,就成了尜尜汤,冬天就着热,扒拉两碗,连吃带喝,身上热乎乎的很舒坦。这里最生动、形象的就是那个“扒拉两碗”。他描写烩干粮时写到:大集道边,城镇街旁,摆着一溜小摊,小铁炉子,摊主拉着风箱,呱嗒呱嗒响,把干巴巴的饼子切成小块放进锅里,出盐、出醋、出酱油,出佐料,方便不贵,连吃带喝,好舒服。简直像一幅纯朴的风俗画。

   在《老家最亲的人》中:文东当赤脚医生,好请,随请随到,有时夜间出诊,天漆黑漆黑的,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掉到猪圈里。这里的“好请”很口语化。我就喜欢这样通俗易懂的文章,不喜欢那些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文章。当然,口语化也不能过头,否则人家会看不懂。比如在《点灯不用油》中,文通提到小时候家里点的是黑油灯,年岁大的人知道黑油就是蓖麻籽榨的,可年轻人恐怕不知道黑油是什么,类似这样的地方,要加个注解才好。

   文如其人。朴实的文风折射出作者朴实的品格。文通为人厚道,待人亲切。上世纪60年代,粮食奇缺,那时我也在东光农村。去县城办事,经人介绍认识了文通。他热情地邀我去他家吃饭。那个年代,自家的粮食还不够吃,怎舍得请别人吃饭呢。推辞再三,他执意要请。我只得答应,这是使我终身难忘的一顿饭。

   文通在任东光县委党史办主任期间,积累了大量抗日战争的素材,写出了《血染四柳林》《大高台惨案》《抗战一家人》等,歌颂抗日先烈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艺不压人》不论是写家人、亲属、同事,还是写历史人物、事件,都在挖掘劳动者的勤劳、善良、俭朴的品质,激励人的精神。

   如果非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有的地方稍嫌粗疏,如果再修改一下,精雕细刻,可能会更好。


上一篇
文章分类: 成长阅读
分享到: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