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种下”新希望
沧县脱贫户滕仁刚当上了“股东”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孙永智
3月26日清晨,大风突起,沧县汪家铺乡彭店村的滕仁刚一骨碌爬起来。“这么大的风,把大棚刮坏就麻烦了。”他一边想着,一边去拿布盖,把三个大棚都遮盖严实后,又到棚里转转看看。
两个大棚种的桃树,共1300多棵。一个大棚种的草莓,已经收获了几茬,眼下,又要结果了。滕仁刚看着眼前的一切笑了,时间倒退一年,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这片种植大棚的“股东”。
彭店村是种植梨、桃和瓜果的专业村。46岁的滕仁刚最早并不干种植,而是一个木匠,且生意做得不错。家庭虽不富裕,但很幸福。2017年,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滕仁刚脚部落下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一双儿女都在上学,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一人身上。滕仁刚家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滑落,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乡干部和村干部来过我家好多次,帮孩子申请了扶贫助学金,让他们能安心读书。”滕仁刚充满感激地说。大家的帮助,让因家庭变故变得消极的他,开朗了许多。尤其是听工作人员介绍了一些人的脱贫事迹后,滕仁刚有了脱贫致富的动力。
乡政府为滕仁刚申请了3万元的小额信贷发展种养项目资金。拿到这笔钱后,他琢磨着在自家的2亩地种上桃树。但村里人都种桃树,他又想着引进个新品种。所以,找到了同村的好朋友刘宪林,委托对方和自己一同出去看看、学习。
刘宪林早些年和滕仁刚学习木匠手艺,后来做起了外墙保温生意。见滕仁刚找来,二话没说,开车带着他去了唐山滦南。“我看央视一期节目知道,那里有个张志刚老师,发明了种桃无休眠技术,很多人都去拜访。”滕仁刚兴奋地说。
到那一看,真是大开眼界。“大棚里种桃树,比陆地桃树早上市两个月。上市时,市场还没有卖桃的。”滕仁刚动了心。“不如咱也种大棚桃树,我入股,你负责种。”刘宪林笑着说。就这样,去年春天,两个大棚建好了。
滕仁刚是个认真的人,乡里组织的各种瓜果种植培训课,他都去听。考虑到沧县和唐山土质不同,他还请来沧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帮忙测量,当得知酸碱度是7.9时,他高兴地说:“稍微盐碱,应该影响不大。”
桃树种下,他们琢磨着种植种类太单一。去年9月,又建了一个大棚种草莓。去年12月8日,第一茬草莓收获,消息刚发出去,村民就有来采摘的,很快就卖光了。
草莓一茬茬收,一茬茬卖,滕仁刚品尝着收获的喜悦。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他当头一棒,草莓无人来采摘,无处可卖。幸亏乡政府工作人员帮忙,按照国家消费扶贫的政策,他们购买了一部分,又在朋友圈帮忙转发,到现在一个果也没烂地里,价钱卖得还高。
因为刘宪林比较忙,平日里多是滕仁刚和刘宪林的父母管理大棚。滕仁刚更是尽心尽力,从桃树栽下,就睡到了大棚旁搭建的小房子里,只吃饭时回家。这三个大棚是他们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草莓从去年12月可以收到今年5月。桃树明天差不多就结果了,我相信能长好。”滕仁刚说,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从村里的贫困户到现在的种植大棚“股东”,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一家的人,只要勤奋,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