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烈士故里网上祭英烈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石磊
“父老乡亲们!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大家要转变对以往清明节祭扫的认识和形式,倡导文明祭扫、网络祭扫,尽量少聚集、少扎堆……”就在几天前,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村党支部书记马玉静在村微信群发出通知,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几天来,这条通知在村民的朋友圈里被积极转载,并得到很多群众的热烈响应。
马振华烈士1905年出生于盐山千童镇后韩沙洲村(今后韩村),1932年入党。1934年任中共津南工委特派员,1937年,津南工委改为津南特委后任组织委员,并任华北抗日民众救国会会长兼华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马振华调地方工作,先后担任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战委会主任、边区特委组织部长、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12日,马振华到宁津检查工作,晚上在柴胡店区薛庄组织开会,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包围,在和敌人的激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5岁。他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抗日英烈之一。
为纪念这位深受边区军民爱戴的忠诚战士,马振华的墓现在盐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内。平时经常有村民前去祭扫,并成为当地青少年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就在今年,受疫情影响,后韩村的村民们一改往年的祭扫形式,转而开展了“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
“虽然没有到烈士墓碑前祭奠致敬,但是很多村民通过手机上网寄托哀思。”村民付铁明说,拿着手机点开村里的微信群,里面有马振华、付云生等盐山先烈事迹链接,用手机在掌上认真地浏览、学习他们的光荣事迹,分别书写感言,跟帖发表到村民群、朋友圈或微博中,这样的祭奠形式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马振华的长孙马新义,今年也没有组织亲友一起祭奠先人,而是积极响应号召,与家人一起参与“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网上缅怀先烈,引导子孙后代永续先烈遗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倡导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新风尚。”马新义告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