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千年古运河 打造生态文明城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5-11 11:23来源:沧州日报 修复千年古运河 打造生态文明城 佟会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全盘谋定,取得了疫情战役的阶段性巨大胜利,为全世界上了一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实践大课,这一辉煌壮举必将载入历史史册。那么,在我们取得疫情阻击战攻坚战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关于生态忧患意识的觉醒势必会被提上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握“疫情窗口期”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更大一步。 健全法律法规,让生态发展有保障 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据了解,2018年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部增设了法规与标准司,该司的主要职责就是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工作。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保领域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共计13部,行政法规共计30部。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根据自身实际尽快出台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把造福子孙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当成民生大事抓出实效。 全民参与实践,让生态文明有共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地方政府要起好引领带动作用,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从机关到社区、村、屯每个组织细胞,从工作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养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习惯,让这种环保和节约意识在社会中达成共识,形成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比如就垃圾分类而言,它不仅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也体现了全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盘效应”换来了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的窗口期,将大大降低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社会成本。疫情期间,民众对生存环境会有更多的感悟和考量。因此,将会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兼具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把握“疫后窗口期”时间节点,建立标准化行动方案,发挥社会力量,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实施。 加大古迹遗存修复与保护,让原始生态惠及人民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山川河流、文物古迹遍布中华大地,作为自然景观以及集古人智慧建造的人文建筑都应纳入生态保护的范畴。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圆梦,保护文章也逐渐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曾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千年运河,有过气象万千的繁盛,也有过舟稀鞍冷的困顿,当代,我们要把“复古和修旧”运用在原始生态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如我市致力于让运河之岸复绿、运河之水复流、运河之船复航、运河之美复现,积极谋划思维,打造古运河现代生活圈,一个又一个古运河生态修复改造工程将一一呈现在狮城百姓眼前,这一古老的文化景观遗存将会给予民生更大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倡导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将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智慧的沃土,在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有力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科学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大自然就会成为人类杀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厉行节约与保护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作者单位:运河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