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蔡: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8-05 14:39来源:沧州日报 农民老蔡: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本报记者 周洋 本报通讯员 崔霞 刘天奇 日前,记者来到吴桥县安陵镇蔡庄村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找这里的负责人蔡士学,却没见到他的人影。“你们找老蔡啊,那不嘛,他在西头地里‘上课’了……”合作社里一个村民往西面的玉米地里指了指。 循着村民指引的路线走过去,看到地头上几位村民正围拢着一个中等个头、身材偏瘦的男子。走近一看,这人正是蔡士学,他一身粗布褂子,眼镜片已被暑气熏得朦朦胧胧。他正给本村农户讲解玉米“一增四改”大田高效栽培技术。 四邻八村的乡亲,有人叫他“蔡社长”,有人叫他“土专家”,蔡士学却喜欢大家叫他“老蔡”,“其实俺就是个种地的农民!” 但和大多数农民不一样的是,蔡士学从40岁时才开始“认真”种地。他说,由于早年间农业收入低,自己早早就外出干建材。2003年,他母亲突然生病需要人照顾,孝顺的蔡士学才回到家乡。 至于转型干啥,蔡士学说,当时一连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在农业发展上,“以后农业必定是很有希望的产业,正好家里还有几亩地需要照顾,因此我就做回了农民。” 多年在外闯荡,有着新思想的蔡士学可不只顾着闷头种庄稼,他经常往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跑,看有啥新政策、新技术能提高自己的土地效益。后来他得出结论——靠技术和规模化经营。 蔡士学从科学种田入手,通过推行大田简化种植技术种棉花,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与县农业局合作,一同选育抗病棉,在全县推广10万多亩。通过科技助力,种地的效益提高了,蔡士学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新品种的小麦、香菜、水果玉米等,同时,他还考取了农艺师。 2009年,蔡士学正式成立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探索“规模化种植+订单”种植模式,降低种植户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多年来,合作社累计助全县5000多个粮食和蔬菜种植户增收超亿元。同时,他的合作社还承担着吴桥县农业局120余亩小麦和玉米的育种实验示范推广项目,研究出的小麦“四通一”管理模式和玉米“一增四改”大田高效栽培技术,带动全县种植户提高小麦、玉米亩产量75至100公斤。 合作社有了名气后,经常有周边的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有的种植户遇到技术问题,无论刮风下雨,蔡士学都会前去指导。此外,他还承担起科普扶贫任务,一个月有23天时间到附近村义务放电影,宣传农业科普知识,每年为当地农民开展玉米、小麦、辣椒、棉花种植技术指导和义务科技培训20场左右。今年疫情期间,老蔡也没闲着,心系农民的他经常在微信群里发信息,告诉大家怎样进行农作物管理,并提供相关技术。 “俺自己把地种好了不算本事,要带动大家共同种植致富,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蔡士学说。
文章分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