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 诗意流淌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0-20 10:54来源:沧州日报 大运河畔 诗意流淌 ——“聆听运河之美 品读一城流韵”朗诵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刘文杰 边志明 古运河畔,洋洋盈耳;以诗诵情,袅袅余音。 10月17日,千年大运河畔迎来了一场艺术盛会。以“聆听运河之美品读一城流韵”为主题的“沧州日报‘运河人家’朗诵会”在沧州图书馆举行,百余名文学、朗诵爱好者齐聚一堂,用诗文和声韵讲述运河故事,诉说对大运河的深深眷恋。 本次活动由沧州日报社、沧州图书馆、沧州师范学院主办,沧州日报读书会、“运河人家”“一城”栏目、沧州图书馆朗诵艺术团、沧州师院齐越传媒学院共同承办。 线上线下 朗声诵读大运河 “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悠扬的音乐声响起,伴随着稚嫩的童声,一首脍炙人口的《夜过沧州》,拉开朗诵会由此帷幕。 沧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繁华兴盛。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滋养着两岸勤劳淳朴、豪侠智慧的沧州人民。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延续着沧州的历史文脉,承载着沧州人浓浓的乡愁。 新时代,古老的运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之于沧州,不仅是一道清秀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不竭的精神之源。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沧州市委、市政府抢抓历史机遇,立足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重点规划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展示区、运河公园等应运而生,扮靓沧州城市的同时,也让大运河畔明珠璀璨。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发掘运河文化,今年9月1日《沧州日报》特开办“运河人家”版面,辟有典故、人物、坊巷、风物、味道、温故、风俗等栏目,征集发表典故、诗歌、散文等有思想、有温度、有烟火的文学作品。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一城”特约主播,将征集上来的作品进行配乐朗诵,通过平台推送,深受读者好评,各界文学爱好者、朗诵爱好者参与热情高涨。 “运河人家”朗诵会在社会期待中孕育而来,短短几天,就收到了50多幅佳作诗篇。爱河护河、写河、诵河,是每个沧州人心底特殊的情愫。我们从中筛选出其中的18篇作品,将它们搬上舞台。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的咏诵,赋予每篇作品新的生命力。 运河诗篇 涌动生命的力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精彩节目依次登场。 “使运河和这些景点明接暗连,曲径通幽;放游船于河湖,飞鸟鹊于丛林,养鱼虫于池水;请名士题匾赠赋,亦雕亦塑;精选地方土特产、名小吃分处亭台楼榭之中和柳槐之下;于两岸和水上广置灯盏,人约黄昏后,一叶扁舟、一壶好酒,领略古运河里的桨声灯影,如海市蜃楼一般……”你梦里的运河,是否和文学爱好者陈金发笔下的一样,如此惬意洒脱? 接着,诗人娄勇的《家乡的运河》在师院齐越传媒学院学生的朗诵下,流淌着一种静谧、神秘之感。 “那时,我坐在河沿上发呆/河水在河道里拥挤着奔跑/那时,我痴痴地猜想/远方,究竟有多远多美/流水执拗,一浪追着一浪/我看着它们奔涌而来/借着风和阳光/不声不响地运走满河的金子……”伴着柔美的旋律,齐越传媒学院副院长白晓清款款走上舞台,一首《少年》余音绕梁,声音温润磁性,松弛有度,如涓涓流水般润泽心灵,听得台下观众时而陷入沉思,泪光闪烁。 《少年》的作者是沧州诗歌艺委会主任、青县作协主席祝相宽。本次“运河人家”朗诵会,他有3篇作品入选。祝相宽说,他生长在青县马厂镇一个运河边的村落,在岸边玩耍嬉戏、成长生活,大运河是他生命的胎记,不仅流淌在家乡的土地上,也涌动在他的血液里诗情里。他出版的每一本诗集,都能看见大运河的身影,都能听见大运河的潺潺水声。 “《沧州日报》开办‘运河人家’栏目,一下子激发了我抒写大运河的热情。《少年》,是写我小时候坐在运河边,一河远去的流水引发的遐想;《大杨树》是我带着外孙游览大运河当天写的。矗立在下马厂村口河堤下的大杨树,挺拔茁壮,像一位巨人,守望着大运河安静的村庄;而《歌唱》是写我站在运河大堤上,放眼辽阔的田野时,内心涌起一种想放声歌唱的冲动和自豪。”他说。 随后登场的《大运河啊,我的母亲河》《白露?你躲在季节的最深处》《千古悠悠运河情》《运河边的苦楝树》《运河、运河》……无不诉说着沧州人对大运河的一片深情。 本次活动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文学爱好者的参加,56岁的承德市民崔树民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没有运河岸边成长生活的经历,但诗心看运河,同样别具韵味。在他看来,大运河凝聚着中华民族拼搏奋斗、开放融合的精神,以及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于是,他写下了汇集历史的《丈量大运河》。 诗人的眼里,运河里流动的水,岸边的花、草、树,以及依河而立的建筑都是情感的流淌、内心的意韵。 李景勇创作的《双楼记》,描写的就是沧州历史上的南川楼和朗吟楼。平时,他关注大运河的发展,阅读《沧州日报》上所有关于运河的文章,为写这首诗歌,他查阅历史资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用了6天时间才完成。 节目背后 洋溢温暖和感动 碧波荡漾大运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大运河,我们的母亲河,对于她,我们总是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18首诗歌伴随舒缓的音乐徐徐展开,诗歌的隽永、诗人的情怀如春风般扑面而来。台上,朗诵者深情吟诵;台下,听众凝神谛听。大运河的博大包容、壮丽辽阔、浪漫诗意在朗朗诵读声里令人沉醉、沉迷。 “一条大河波浪宽/小时候,我认定歌里的大河/就是从我家门前流过的/那条大运河/风吹稻花香两岸/其实,不仅是稻花/还有桃花杏花菜花瓜花/还有妹妹的歌声飘过街巷/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我在河边生岸上长/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河水滋养了我的坚韧和善良……”由沧州师院齐越学院院长张海燕朗诵的《歌唱》将朗诵会推向高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如果说,作者写出了大运河的故事,那么,朗诵者的吟诵就是给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让每一部诗篇都变得鲜活、灵动,把运河从历史拉到了我们的身边。 本次活动得到了沧州图书馆朗诵艺术团的大力支持。今年已经78岁的瓮宝禄是沧州图书馆朗诵艺术团的创办者,也是本次活动的艺术指导。作为老一辈播音员,他悉心指导每一位表演者。每个节目的配乐及背景都由他创作完成。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他根据团里每个成员的不同音色分配内容,纠正他们的读音、发声以及感情运用。 “团里成员年龄跨度大,从‘40后’、‘50后’到‘80后’、‘90后’,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但大家一听说是朗诵大运河,都兴致勃勃。每天都在微信群中交流、学习。”瓮宝禄说。他自己也登台朗诵了一首一《闲暇的时候》。 用最动听的声音,讲述最美的运河故事。朗诵会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漫漫诗意浸润着古城沧州。今天的大运河,穿过田野、村庄、牛背上的日与月,穿过江南女子宽宽的衣袖、运河纤夫的铿锵号子,见证着勤劳朴实的沧州人民书写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历史新篇章,流淌在每个沧州人的心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