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激活发展新优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3-02 10:53来源:沧州日报

411820463.jpg

激活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郭 震

树牢“日子再紧不能紧科研投入”理念,市本级调增科技预算支出1亿元,创历史新高;

全市新增特色产业集群新型研发机构7家,总数达28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对接中科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全市209家企事业单位与270家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项目187项,转化科研成果83项……

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用好京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资源,以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壮产业,加快培育壮大“6+5”市域主导产业和“18+7”县域特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提速,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强劲动力。

不断加强科研孵化平台建设,全社会科创能力显著提升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壮产业,在协同发展中加速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在部署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时,对创新着墨颇多。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沧州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30多个,涵盖科技创新改革的各方面各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日子再紧不能紧科研投入”。市本级调增科技预算支出1亿元,不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财政投入“杠杆”的撬动下,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新增特色产业集群新型研发机构7家,总数达到28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全市2020年申请专利11704件,授权专利9094件,分别较上年增长34.5%、82.86%;有效发明专利1346件,较2019年增长19.6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9件,比2019年底增长0.31件。

去年,由河北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牵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9家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废旧智能装备机电一体化再制造升级技术”项目,成功跻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废旧智能装备再制造升级重大需求,创新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测评方法与再制造服务模式,将显著提升智能装备再制造升级技术水平。

这是我市用好京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资源推进本地科技创新的一个范例。本着“京津孵化、沧州转化”的思路,沧州不断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交大、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以及百度、北京现代、北汽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全市209家企事业单位已与270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合作研发项目187项,转化科研成果83项。

同时,我市突出抓好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加快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众创空间等研发和“双创”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3家、院士工作站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建有省级“双创”服务载体90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16家(国家级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1家(国家级8家)、“星创天地”53家(国家级5家),逐步形成全链条、全要素孵化育成体系。

抓技改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抓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枝”结“硕果”

2020年10月,一个好消息从青县传来:中石油渤海装备青县产业园研发制造的“渤海能克”4英寸非标大水眼高韧性钻杆再立新功,创下我国陆上最深水平井完钻井深纪录。这次纪录的创造,缘于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竞争之本。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技创新,企业先后成功研制出V150高强度穿越钻杆、钛合金钻杆等13项高端产品,填补多项国家空白。

在沧州,像“渤海能克”这样“老树”开“新花”的例子层出不穷。我市聚焦“6+5”市域主导产业和“18+7”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支持企业改技术、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改管理,实施创新平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高端化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从“沧州制造”到“沧州创造”“沧州智造”的创新发展之路。

泊头市铸造产业集群通过实施智能改造计划,对589家企业进行强力升级,实现了从低水平、低效率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转变,顺利通过“中国铸造名城”复评,并荣获“中国绿色铸造名城”荣誉称号。

河间市以工业设计“点燃”强劲引擎,打造工艺玻璃行业设计标杆,催生纳米着色玻璃餐具、星巴克猫爪杯等一批设计明星产品,建成全省首家工艺玻璃博物馆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加速玻璃产业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致力于“老树开新花”的同时,我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工程、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积极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2家,总数达到795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61家,总数突破11264家。

以新基建助力新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为重点,全力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开展“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应用,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达到8个;免费向企业提供174款云服务产品,助力疫情防控和引导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沧州工业云迭代升级为沧州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成立沧州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着力聚集工业互联网生态各方力量,共同探索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建设5G基站2000余座,实现了主城区5G信号覆盖,拓展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园区等应用场景建设;千家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6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通过国家评定,规上企业参与国家两化融合评估数量全省第一,提升了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借智蝶变;沧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市政道路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城市,测试道路里程达229.6公里,居全国第三。

着眼顶层设计,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以政策赋能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创新,就像田间一颗颗种子,把政策的水浇透,把制度的肥施足,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市着眼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机制体制创新,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以政策赋能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市坚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理念,抓实创新人才培养。一年来,全面落实“智汇沧州”人才立市十条措施,支持国内外人才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转化科研成果。各类科技平台引进科技人才1300多名,引进外国专家190余名,11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被认定为省级“创新英才”。成功举办第四届“智汇沧州——海归博士沧州创新创业行”活动,达成合作意向36个。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创新因子的活跃,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一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沧州市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项目“一会三书一证”运转工作规程》等专件,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为创新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开发区和园区是创新的“主战场”之一。我市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对标成都高新区等地先进经验,以创新政策赋能开发区和园区,指导开发区积极探索共建共管、飞地经济、一区多园、托管等模式,培育建设重点园区,整合提升开放创新平台,全面提升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抓好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特色对接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园区聚资源、聚产业功能,打造布局优化、项目支撑、动能强劲的现代产业园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为我市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再接再厉、勇毅笃行,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沧州正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奋力书写全新的时代答卷。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