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盐山武术扇:怀袖雅物显风骨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5-25 11:06来源:沧州晚报

盐山武术扇:

怀袖雅物显风骨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356bfaaa-f8da-4e61-a294-78b7ece4156b.jpg

刘文侠(左)授徒

折扇开合风声起,响亮节奏传四方。一袭彩衫,展现了人们的精神和活力;一把折扇,演绎着书生意气与挥斥方遒;一段表演,将历史与当代相融合……

在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伴随着欢快的民乐,十余位村民兴高采烈地表演着武术扇。

虽然这些上场者都是五六十岁的农家妇女,但是当她们分别装扮成武士和少女,舞动起来的那一刻时,让人感受到了武术的豪放与舞蹈的文雅之美的巧妙结合。

一旁,耄耋之年的省级非遗盐山武术扇代表性传承人刘文侠耐心地指导着。他的叔伯兄弟、78岁的刘文浩,则打起竹板指挥着。

1 曾风靡附近乡村

“俺们盐山这一带的老百姓都朴实善良,也喜欢创新。听师父说,乾隆年间,人们把武术和秧歌结合成了武术扇子舞。逢年过节,大家跑一跑,活动活动筋骨,乐呵乐呵。这就是盐山武术扇的雏形。”刘文侠说,虽近些年自己身体虚弱了很多,但还是常常在大家排练时去指导指导。

陪同采访的盐山县区域文化研究者石磊说,道光年间,这一民间舞蹈已趋于成熟。民间艺人们先后创作演出了《下棋》《小天台》《放风筝》等20多个剧目,极大丰富了演出内容。

“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刘红庙村刘金铭、彭振和等一批既精通扇子舞,又擅长武术的民间艺人,为提升扇子舞的艺术品位,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他们对古老的扇子舞大刀阔斧地改编,形成了在扇子舞艺术中一枝独秀又兼具武术特色的武术扇。”石磊说。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当时,这些精心编排的武术扇节目登台亮相之后,受到老百姓欢迎。四邻八乡的都来请俺们村武术扇队去演出。我十几岁开始跟师父彭振和学习,到现在,跑武术扇都60多年了。”刘文侠说。

在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盐山武术扇很快成了各种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助兴形式。很长一段时期,盐山武术扇不仅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青睐,还广泛传播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和山东省的北部地区。

武术扇队伍由男女各半组成,多则十余人、少则两个人都可以表演。男演员是古代武士打扮,手持加长加固的折扇,舞蹈动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女演员是古代少女装束,持绸彩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

谈笑间,刘文浩打开音响,随即打响竹板。伴随着悠扬的管弦乐,表演团的10余位演员边歌边舞。她们时而挥舞折扇刚劲有力,时而舒展双臂笑容款款,时而步履轻盈灵动生风,一抑一扬间,尽显舞姿的洒脱大方、婀娜文雅。

2 武侠基因代代传

fc0d28ff-32b3-4be7-a67e-7a1b1f5cf4a5.jpg

排练

百余年来,盐山武术扇倾注了6代传人的心血。它的发展之路,也是几经转折。

盐山县文化馆馆长史东说,“七七”事变之前,武术扇的活动经费都是艺人们自愿捐助的。为克服演艺人员年龄老化和外出谋生人员较多等困难,村里多次派老艺人以老带新,义务传授。

抗日战争时期,盐山一带属于冀鲁边区。作为武术之乡,武术扇艺人大多身怀武艺。当时,很多人都走上了抗日前线。为培育新生力量,村里的老艺人们冒着被敌寇发现的危险,在夜间排练,村外加岗放哨,遇有敌情,立即熄灯停止活动。

一直到解放后,盐山武术扇在鼓舞全县人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工作中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一面加大演出场次,一面派出优秀演员到解放区培训新演员。

“当时,俺们创作表演了《庆祝土改大胜利》《妇女翻身求解放》《茉莉花》等30多个讴歌祖国解放的新节目。1956年,俺们在省民间业余文艺大汇演上表演了《织蒲席》,受到好评;第二年,俺们参加全省汇演,得了锦旗,我和几个队员获得了优秀演员的称号,还成为省舞蹈协会会员呢!”说此话时,刘文侠朗声大笑。

此时,盐山武术扇的创新表演,在舞蹈届形成一定的影响。1958年,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一行特来观摩并学习。

1978年,盐山武术扇迎来艺术辉煌期。来自香港的文化代表团拍摄了整场的《小天台》电视片;省文化厅摄录《茉莉花》《放风筝》等,并在省电视台播放。

更令人欣喜的是,1979年,刘文侠等表演的武术扇《松梅颂》在全省文艺汇演中一举夺得一等奖。

3 期盼更宽发展路

武术扇要求表演者有武术功底,否则很多动作无法完成。因盐山素有尚武之风,所以武术扇才能在此生根。

“没有武术功底的人根本就学不了武术扇。”刘文侠说,“习练武术扇最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错过了年纪也学不好了。”

“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就喜欢跑武术扇。如果传不下去,就太可惜了!”采访中,刘文侠几次重复这句话。

近年来,由于人才青黄不接等原因,盐山武术扇逐渐衰落。为抢救这一艺术形式,刘红庙村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1年,刘红庙村村主任刘昌武组织起村民,成立了武术扇表演团。团里现有成员20余人,由刘中先和刘风臣担任教练。

村里还花费数十万元,将村委会院子搭上了钢结构顶棚。自此,武术扇有了正式的传承基地。

“武术扇对演员要求高,表演时一个动作都不能错,长时间不练就落下了,这也是传承艰难的原因。每年春秋冬三季,大家每晚都坚持排练。”团长刘仁武说。

因为村里的男人几乎都外出工作,所以妇女们就顶了上来。如今,武术扇的伴奏音乐就是刘瑞华几年前自己演唱并录音的。团里的张阁兰、高景平、张杰等都年近花甲,最年轻的要数50岁的丁新瑞。

美丽的武术扇背后,是大家的勤劳与汗水。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她们忘记了年龄,一遍遍反复习练。她们把旋律记在脑海中,融进动作里。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神态,都在相互呼应、相互支持中,展现着风采,昂扬着中华文化向上的精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inribohai521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