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徒行医侠士风
他是武术名师,长年义务教人习武健身;他又是医生,多年来免费行医为人治病;他还是一位热心肠,帮助别人,乐善好施,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豪侠气。

从大运河向东不远,通衢大道深处,隐藏着古沧州城久已有之的老街巷——义和路。马振东就住在义和路万顺胡同里。
不大的小院里,有五棵树,大枣树、小枣树、无核枣树、龙枣树,还有一颗银杏树。他喜欢果树,春来满树芳菲,秋来果实累累。树旁南北两溜平房,北房居住,南房则是诊室。一年四季,马振东在树下习武,诊室看病。岁月悠悠,一晃就是五六十年。
看病,也和习武有关。习武之人难免伤筋动骨,武艺高强的人往往也会推拿正骨。马振东就是这样。习武的同时,马振东学会了高超的正骨和按摩医术。一边习武授徒,一边免费行医,马振东的生活还保持着老武师的侠肝义胆与恬淡安然。
少小习武艺
长剑如流星

因为长期练武,69岁的马振东清癯英武,看起来只有50多岁的年纪。他说,小时候身体单薄,当初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
时光回溯到半个世纪前。彼时,古城沧州习武之风颇盛。马振东居住的老街巷上,就有3家练武的场子。为了增强体质,从14岁开始,马振东就跟自己的邻居、六合门名师胡景华习武。他的性子有些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勤奋、刻苦、笃实。别的孩子四处玩耍,他却跟随师父勤学苦练。尤其是寒冬季节,师父离开一会儿,其他师兄弟们都会瞄准时机歇会儿,他还是一门心思地苦练,手上冻裂了口子,也坚持练。随着武艺越来越精,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健壮。
马振东越来越热爱武术。16岁时,他又跟随师叔李振清、回凤荣继续学习六合门武艺以及摔跤术。1972年,他拜沧州查滑拳名家张少杰为师,学习查拳和滑拳。多年来,他先后在各种武术比赛中获奖。
渐渐地,他在武术界有了名气,但他依然虚心求教,继续学习其他门派的武术精华。大女儿受其影响,也酷爱武术。
2008年,马振东在沧州市体校退休后,继续跟随六合拳名家马洪林先生学习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钩、春秋大刀、太极拳、八段锦等各种器械和武术套路。与此同时,他在公园、社区义务教人们习武。
在马振东看来,义务传授武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师父们教我们时,就分文不取,我们教徒弟,当然也不能要钱。”
豪肠赢青睐
杏林君子行

上世纪70年代,沧州城内有一位名叫于永洲的老中医,为跌打损伤患者治病,手到病除,名气很大。马振东见老先生一人既要忙着看病,又要碾药制药,非常繁忙,有空时就去帮忙。老人看他纯朴厚道,想要教他学医。马振东却对医学兴趣不大,他拒绝了老人的好意,但依然去帮忙碾药。一年后,于永洲说:“艺不压身,你学到身上,不管从医还是习武,总归是好事。”
马振东感动了,开始跟随学习正骨、按摩、配药等医术。他武功好,熟悉人体结构,手指又有力度,医术进步很快,几年之后,就出师看病了。
1988年,马振东被调到沧州市体校工作,同时还兼任炎黄武校的教练员。在教授武术的同时,他运用自己的正骨医术为许多学生和武术爱好者义务治疗。后来,他不仅是体校武术队的队医,还是河北省跆拳道、摔跤等技击性强的体育比赛的医生。
退休后,他在家中挂起“惠慈诊所”的牌子。他的诊所虽然在卫生局正式注册,但不管给谁看病,都不收费。新华区卫生局照顾他,免去了诊所的相关费用。
授武侠骨香
行医德高尚


马振东的诊室,就是他精神世界的一个微观缩影。
不大的房间,摆着十八般兵刃器械,连正骨按摩用的铁架子床的顶上,都放着大刀长戟。四壁则是书画作品,既有梅兰竹菊,也有行草隶篆。“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行医技精湛,舍药德高尚”等等,挂满四面墙。桌上一隅,摆着医书和人体骨骼模型。室外,春风荡漾,室内,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草药香。这间斗室,竟然无形中体现了沧州城市的特质:文武医。
几十年里,这间老宅见证了他义务授武行医的种种善行。
自1972年到现在,马振东义务行医40多年,看好的病人不计其数。马振东一边义务行医,一边免费传武。每天早晨,在公园广场有几十人跟他学武。为了让更多的人强身健体,他根据武术套路和中国传统气功功法,结合人体健康医学,编创了一套健身操,传授给晨起早练的人们。
马振东说:“武术有武德,医生有医德,做人讲道德,这是根本!”
有一回,马振东去医院看亲戚,邻床一位老人腿疼,走不了路,治了很久不见效,老人和陪床的亲属都非常着急。亲戚让他帮忙看看,他上前诊治按摩后,让老人下床走路。没想到,老人真的能走了!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武术让马振东兼具豪气、胆气、义气与侠气。他弟子众多,治好的病人更多。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十几年前就邀来央视为他拍片,他说什么也不同意。“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的身上,还留存着古代侠士的精魄。
沧县纸房头乡十二户村一个14岁的男孩儿,因为车祸,左腿股骨骨折,接骨后一直不见好。男孩儿父亲慕名找到他,他手到病除,一个月后,男孩儿竟奇迹般地好了!七八年后,男孩儿再次遭遇车祸,又是马振东为他接骨治病,让他重新站立行走。面对马振东,男孩儿的父亲流下了惭愧的泪——当初,马振东治病不要分文,他曾立下重誓,说要报答,却一直没有兑现誓言;而今,还是马振东,第二次治好了儿子的病。马振东听了,拍了拍他的肩说:“我不在意这些!不用放在心上!”
一位献县妇女,跑遍了石家庄、北京的大医院,依然治不好双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来找他治病。一个月后,她竟然能下地走路了!那一刻,她瞬间泪奔:“大哥,我都想自杀了,没想到你给我治好了……”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让他感动的是老伴儿的理解和宽容。常有病人半夜里打来求助电话。他有时累了,不愿去。老伴儿就说:“去吧!谁愿意张嘴求人呀?人家肯定是遇到急难事了……”还有病人从县里来,路程远,看完病后,中午赶不回去,条件又不好。老伴儿就给做饭款待,还留他午休。马振东一家是回族,但他看病教徒都不分回汉,一视同仁。老伴儿留客款待也是一样。
给人治好了病,他分文不取。很多人为了感谢,登门送来礼物,也都被他拒之门外。唯一留下的是字画——那上面写着他的名字,不收不行。于是,有了满室的墨香。角落里放着一张不大的国画牡丹图,怎么像是缩印的?看着记者惊奇的目光,他笑了:“那是一位骨折的病人送的,本来是幅大画,北京的画家画的。有朋友到我这作客,看上了,我就送给了他,让他电脑扫描了张小的,人家的一片心意,留个纪念吧。”
这就是他的精神世界。
他的武术和医术都堪称高超,他是一个素心人,一直以来,不愿以此赚钱谋生。习武交友,治病救人,他的日子过得恬淡安然。
古巷老宅中,有高楼豪宅比拟不了的自然亲和之气。在春意初萌的小院中舞刀弄剑,侍弄花草,间或为人祛除病痛,他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