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变身村庄“美容师”
——盐山南街村81岁老人黄荣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继超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张友海 刘聪
前不久,盐山县千童镇南街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写有“义务护路,党员楷模”字样的牌匾和500元奖励,送到81岁的老党员黄荣华家中,并号召全体村民向他学习。原来,黄荣华老人义务修路、清扫街道长达30年,被村民们誉为“村庄美容师”。
1987年,黄荣华从盐山汽车站工作岗位退下来,回到了南邻漳卫新河的老家南街村。“那时两件事让我印象特深,一件是有的村民无所事事,赌博成瘾,另一件则是村民收种庄稼要经过坡度大的河堤坡道,加上坡道狭窄、田间路坑坑洼洼,给拉运庄稼的车辆带来极大不便。”黄荣华觉得应该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要想改变社会陋习和改善生产条件,就要先“从我做起”。从此,在给村委会提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他坚持一边为村民做思想工作,一边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感化别人。“修桥补路,传承文明。”老人做出的这一决定,影响了他一生,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为解决田间路坑洼不平、两条河坝道坡大路窄等实际问题,黄荣华做起了义务“修路员”。他自备铁锹、小推车,近处铁锹修,远处小车推。干活累了,黄荣华就坐在道边歇歇,然后接着再干。经过接连数日的苦干,南街村通往大堤的两条路坡顺了,路宽了,田间路也平坦了,大大方便了村民。“不仅这样,我要对道路长期义务管护,让村民劳动出行安全方便。”黄荣华这名自封的“义务管护员”就这样上岗了。
“义务管护”的日子也充满了艰辛。平时,黄荣华总会拿着铁锹,推着小车,去地里的小路巡查,发现坑洼的地方,及时处理。“最怕遇上下大雨或各家挖沟浇水,或用水带浇地,少数人挖了不再填平,路上的障碍物太多。”黄荣华说,看着坑洼不平的路,他心里很不好受,因此,每天扛着铁锨,修补路上的沟沟坎坎。每到农忙前,为了各家方便拉车,黄荣华都要先修好路。
这些年来,在修路的同时,黄荣华还做起了义务“环卫工”。每逢农历的初一、初六上午是南街村集市,村广场处菜叶、塑料袋等垃圾遍地。村广场300多平方米的区域成了老人的“专属服务区”。每到下午,黄荣华就主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为村民娱乐、休闲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黄荣华还经常协助村里的卫生清洁员清扫街道,受到村民的称赞。老人的善举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文明之花”在南街村悄然开放。“南街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变化,和黄荣华老人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村干部闫秀田说。
“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的身体还好,只要我还能拿动铁锹,这义务修路、清扫垃圾的活,就一直干下去!”接过“义务护路,党员楷模”牌匾的那一刻,黄荣华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