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武健沧州 源远流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3-29 10:27来源:沧州日报
武健沧州 源远流长
——沧州武术文化发展寻源

本报记者 贾世峰
开栏话
  沧州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清,至清末民初臻于鼎盛。全国首批唯一地级市武术之乡和“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殊荣,更彰显了沧州武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作为国内创办最早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武术类国家级节庆和国际级赛事,已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文化品牌。
  即日起,本报联合沧州市体育局开设“武健泱泱看沧州”专栏,解读沧州武术文化,带您了解沧州武术的拳种器械流派、招式以及沧州武术事件、人物、典故等,展示沧州武术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承、弘扬沧州武术文化,营造浓厚的武乡氛围。敬请关注。

  时光荏苒,第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将于今年九月在我市隆重举办。这一全国知名的武术盛会,不知不觉已走过了几十个年头。
  沧州武术,经过千年的时光淬炼,历久而弥新,愈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古人对沧州武乡这句文采斐然的生动描述,如今读起来仍让人热血澎湃。
  武者,侠也,本是行走四方、行侠仗义之术,却能在沧州这片热土上落下种子、生根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成为这座古城独特的地域文化标志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
  武术选择了沧州,沧州也选择了武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华北大平原的腹地,地势开阔,北邻幽燕,南望齐鲁,是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的理想之地。据史载,自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援燕伐山戎以来,各朝各代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汉书·龚遂传》中说:龚遂担任渤海郡(沧州的前身)太守时曾张贴告示,命百姓“卖刀买犊,卖剑买牛”。这说明,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沧州人已有习武之风。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兵戈不止,这样的环境下,技击格斗之技成为百姓图存自救的必备技能。唐史中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沧州人:“渤海郡……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于耕战。”
  据专家考证,“武术”一词始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著的《文选》。其言“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即偃武修文。彼时的沧州,地处辽宋边境,燕云十六州中,瀛州(今河间市)在宋手中,莫州(今任丘市)在辽治下,终大宋一朝,时时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志,战端频起。沧州,当时是北宋边境上的重要军州之一,宋初四大名将之一李继隆曾任沧州都指挥使。《水浒传》中写林冲发配沧州不是没有缘由的,那时节,天下豪侠、武林高手、刺配军官、江洋大盗,各色人等会聚沧州,无论你过去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报效国家,征战沙场,那就有一战功成的可能。这一时期,沧州武术“兼收并蓄”“世代相因”,为沧州武术后来在中华武林的勃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蜿蜒曲折的大运河,在沧州境内长达250多公里,是全国各设区市中流经最长的。至明代,沧州、泊头、献县等地已成为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这些地方也成为回汉民族聚居地,民族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自明代以来,沧州武林豪杰辈出,一度被称为“小梁山”,可见当时武风之盛。据史载,沧州籍兵部尚书、侍郎约有近40位,将军上百人。自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科考中开设武科乡试、会试,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武科,明清两朝,沧州武进士多达1937名,有清一朝,沧州武状元就有8名。更多的武林人士栖身于江湖。从贩夫走卒至出将入相者,沧州习武者之众,可以说是无以数计。
  自古以来沧州涌现的众多武术大师,都有着爱国侠义的崇高武德。隋唐五代时期的王睃讨伐反叛突厥降部等屡立战功,皇帝赠之为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明朝的“天官”王翱,在“土木堡之变”时率军坚守辽东,以寡敌众,未失一城;嘉靖年间的刘焘以十三次大战击败倭寇,抗倭“沧州兵”(河间兵)青史留名;清代献县走出的武状元田畯,跟随左宗棠赴新疆平定战乱,用胜利粉碎了沙俄分裂新疆的图谋。可以说,沧州历朝历代的武者,为国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报效国家、抵御外辱,也成为沧州武术最光彩的篇章。
  侠义是沧州武林豪杰重要的武德品格。乾隆《沧州志》曾记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这说明沧州人自古就尚义任侠,加上慷慨报国崇尚节义的炽烈武风,路见不平、伸张正义的豪侠壮行自然成为沧州武林人士的行动:清末演习螳螂拳的沧州武术大师李凤山,为救民济困被军警枪伤其左臂(后锯掉);武侠李树文掌毙集结在沧南大浪淀中昼抢集市、夜抢民宅、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匪首和地痞恶霸;武艺超群、行侠仗义的“大刀王五”助维新名士谭嗣同声震京城,在北京“源顺镖局”押镖时即使遇到抢劫者,也尽量以功制服,刃不染血……
  从明末到清初,武林门派纷纷涌现,现在仍然传承兴盛的六合拳、太祖拳、八极拳等均发源于此时。至清朝中期,沧州民间武术已经普及,练武场所遍布城乡村落。沧州也以大镖局多、大镖头多、大教头多、大捕头多等“四大多”而闻名。清康熙年间,勇挫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均为沧州武林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沧州武林门派林立,棍棒拳械、技击之术迅速发展,“武术之乡”之名盛于海内。可以说,清朝时期,沧州武术之名最盛。清末民初,宫廷及王府的护卫、京津等地的镖师、军阀部队里的武术教练,很多都是沧州人。由于全国各大镖行中沧州籍镖师众多,出于对沧州武林的尊重和敬服,到清朝末年,“镖不喊沧州”,已经成为南北镖行共同遵守的行规。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民族危亡,国内武术豪杰纷纷投身革命,而沧州武林人士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大刀王五、霍元甲、张之江、佟忠义、王子平、霍殿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1915年,大侠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仅3年时间就在国内许多省份及香港、东南亚之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成立分会,影响极广;1928年,由沧州武术家张之江发起创办的“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米连科、王子平、郭锡山、孙文勃、黄柏年、马英图、姜容樵等众多沧州武林高手先后在国术馆任国术教授;1933年,张之江创办了以武术为主、兼习各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南京体育专科学校”,武术向体育运动方向发展由此而发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inribohai521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