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官微:jinribohai521

『文化八仙桌』知行合一学经典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3-28 12:14来源:沧州日报

『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八十九期

  知行合一学经典

  ◆总策划:李  冬  张徽贞

  ◆主  讲:田一可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郎向阳   市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唐景丽   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  伟 高海涛 哈薇薇 白玉霄

  ◆摄  影:边志明 孙希旺 吴红梅 王丽青


  1 传统文化就像沧浪之水,清者濯缨,浊者洗足,大众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

  田一可:记诵只是学传统文化的基础,关键是怎么做。人类每一次伟大进步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与经典离得太远了,就会常被情绪左右,被欲望牵引,看不到自己内心,只看到别人的错误缺点。远离经典的恶果,会使贪欲膨胀。我们要学习经典,就是从心灵的净化开始,内心要觉醒,要回归原本的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顺应自然、慈悲、仁爱等。回归之后把悟到的落实到生活,这才有用,才开始发力。
  郎向阳:传统艺术是打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因为她植根于传统文化。说书唱戏劝人为善,如果把善恶都抛到一边了,说书唱戏就没有了根。传统艺术通俗易懂,听相声、听京剧接触得差不多了,就有了一条学习传统的门径。
  唐景丽:经过长时期的兼容并包,中国本土和外来文化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无论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不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教人武装自己心灵。所以学经典,要自心入手。


  2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们超越了时代限制,有普世价值,符合规律。应精准地解读、阐释,使之与当下密切结合。

  田一可:所谓经典就是那些常读常新的文化。读书为明理,明理为践行。学问是解决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学问没意义。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用别人催着学。沉浸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让你的生命质量提高,何乐而不为?对于那些精华,要生起信心。相信的力量最大,相信就会去践行,不相信就会与它擦肩而过。传统文化是知道之后要行道,知道不行道还是不知道,关键在于践行。这就是对经典的一种解读。
  郎向阳:相声是有温度的艺术形式,通过诙谐的形式和内容,来阐释传统文化。相声当中传统文化挺多,比如“歪批《三字经》”,“歪批”是站在一个不理解的角度上,以第一人称来进入角色,旁边捧哏的起承转合,代表观众发问,同时对当中的漏洞提出争辩。这种错位就有了包袱和笑料。捧哏的给予点拨,让大家把这个事情弄明白。里面有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化意义。智信等要建立在仁义礼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智慧和信用就用错了地方。
  唐景丽:我的职业是教师。解释文化是为了让孩子们用,如果孩子们用不上,我这个老师不称职。仁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教给孩子,就是教他们拥有恻隐之心,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然地表达出来。义,就是教给孩子们羞耻之心,有了羞耻之心,他们一定有判断选择的能力。礼,是恭敬之心。初中的孩子已经有叛逆心了,如果没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很可能缺少恭敬之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孩子们今天收获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


  3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真知灼见,然后要能行。也就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

  田一可:学传统文化的都穷了,谁还学?这是最直接的。学好传统文化并用以改变自己是关键。人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开悟的状态,一种是耽误的状态。处在耽误的状态,你的灵魂,你的思想,你的爱没有真正释放,没有让身边的人更加温暖,没有让身边的人更加光明。觉悟了之后才发现别人没有错,是我错了。发现是我错了,才会认真地修言、修行、修德、修心。把自己修好了机会自然来。
  郎向阳:不服高人有罪,同样,对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道理,要服气,要会用。不服气的罪过比不孝敬父母还大。当爹妈的都愿意儿子长能耐长出息,不服高人怎么长能耐?人要自知,怎样才能自知?把心目中的自己打对折,再去掉一半,那才是别人眼中的你。艺术的繁荣,观点的推广,学派的建立,穷是做不到的。就像一个公司,有管外宣的,有跑业务的,有办公室,各司其职,各有使命,要不然不成。相声里许多东西听不会,必须得学会实际操作。轻视优秀的传统,走不进去。只有虚心走进去之后才知道台阶在门里头,往里越走越高,那时才有可能上去。
  唐景丽:我的身份是老师,具体的工作是教书,但说段子也好,讲学也好,教书也好,殊路同归,最后是觉悟。我要怎么实践?首先“利己”,自己强大后再来帮助别人。经典中说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亲民”就是影响他人,“止于至善”是一生的追求。我的职业是帮孩子们成长,所以我把学的东西变通俗让孩子用,使他觉悟,使他内心成长,使他精神成长,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4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不能简单地复古,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创新,而是开发出有价值的东西,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创新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东西。

  田一可:传承不能守旧,创新必须守正。传统文化包容性极强,能传承下来与她的包容性和不断变化有极大关系。任何一次盛世,都源于两种文明的碰撞,碰撞产生第三种活力四射的文明才会超越彼此。全盘西化、否定传统,达到极致必走向事物的反面。1973年日本和英国两个学者有一次展望未来新世纪的对话,探讨如何解决未来世界危机。说能解决未来世界危机的,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但除了真正消化优秀的传统之外,还要在新时代融入有价值和富有规律的东西,这样才会续接传统,传之久远。
  郎向阳:相声也讲创新。有一部分或后代的艺人,不能与时俱进,把相声段子弄丢了不少。一遍拆洗一遍新,往里面添新东西,它就留下来。添不了新东西,就没用了。东西只要不用就会忘掉,就这么流失了,这是后辈无能。比如说相声报菜名里那些菜名,大伙还熟悉吗?不熟悉了。有的演员就弄新的菜名报,这就非常好。艺术规律不变,但中间放什么不一样。创新是有规律的,不能瞎创新,要有脉络,有层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但有些东西就得变,不变就没有生命力。相声没有流派,没有程式化的东西。相声就两派,一派会的一派不会的,知道怎么用,怎么使,拿着这吃上饭的,这是会的,没吃上饭的,是不会的,也就是不会创新。优秀传统要传承,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唐景丽:“文化八仙桌”访谈就是一种创新。现在大部分文化活动都是上头坐着一个专家,底下坐着一群听众,一本正经地听,听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听懂了什么,然后鼓掌结束走人。“文化八仙桌”访谈的形式感觉舒服,就是聊天,在谈话聊天的过程中,很有收获。人们对这种传承文化的形式更为喜闻乐见。我在工作中每天都在思索,有时会苦恼很长时间,会去求教别人。这个过程中我感觉了一个问题。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偏重集体主义,西方偏重个人主义。因此我们在道德规范的角度对人修身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个人主义要研究一个人,所以在心理学的角度比咱们要发达。集体中,道德、规则可能更重要,个人主义研究个人的内心,他要把自己读明白,如果融合借鉴这两种理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运用,那么也算是创新。内容的借鉴或添加是创新,形式也挺重要。目前课堂上有些不太适合的形式,就是把难读懂的经典直接给孩子们,孩子们实际上非常反感,并且成为负担。如果把这些东西解读后和学科进行融合,孩子们会非常喜欢。所以我在学校里试图将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用来教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把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教给他们。


  5 学习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学龄前儿童、不同年级的学生、成年人、专业人士,不同的人群在学习传统上是不一样的。在普及中应做到既通俗而又不失思想、学术或艺术高度。

  田一可: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写过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他说他未能将文字文本变成学问,只想将学问变成人生的享受与华彩。所以学术只是文化的一种,作为普及者,提出对大众有用的东西就可以了。我出来讲课的原因是2004年我遇到了一个大学生跳楼,她跳楼是因就业六次失败。大学越来越多,楼越来越高,但许多问题是否能真正解决落实?教育是人生、国家乃至世界的永恒主题。后来我开始研究大学生为什么就业会失败,我发现有几方面的缺失:沟通素质缺失,执行素质有问题,道德素质有问题,心理素质有问题。带着这四个问题我认真去读传统经典,比如《弟子规》。我在北大上课时有位学员,她拿光盘回去后听了一百遍,从单位的小职员变成了业务骨干,我感叹这本书对她产生的改变,所以后来我开始在大学讲。主要是讲四大素质,叫修颜、修行、修德、修心。所以我出来讲课是这么一个动因,是问题导向。梁漱溟说他只关注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带着社会问题来研究来普及,针对性强,效果会更好。
  郎向阳:很多人呼吁保护沧州家乡话。这与大力推广普通话有时是个矛盾。如果每个角落都说普通话了,会很吓人,跟地方沾边的文艺就都没了,以地域特色为语言表达基础的文学家也都没了。老舍《四世同堂》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没有方言,文学文艺的魅力就没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就不存在了。到底怎么办?提倡既要说好普通话,也一定要会说家乡话,这与会说中国话还得学外语,道理一样。盐山有话“你个卯榫”,哪来的,从家具来的,榫卯结构,榫卯给弄反了,弄得不地道了,就卯榫了。这里头有很多历史传承是一笔财富。就相声而言,普及传承传统经典,要记住语言的根本,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普及起来才会受到欢迎和喜爱。
  唐景丽: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家庭、学校、经历背景,但他们本质相同。孩子的成长首先是身体长,这是个本。但是内心和精神的成长可能更重要。孩子承载着三种成长,身体、心理、精神。如何让文化浸润到他们的身体、内心、精神?我常用三句话,第一句话,善小而为之。不要一谈道德高尚,就要惊天动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就是善小而为之,做小善事就可以了。一次我让他们寻找身边的感动,一个学生写了200字的小文,我读起来特别感动。说一节音乐课,孩子轮着唱,这个学生担心轮给她,特别紧张,不停地哆嗦,同桌感觉到了,就把手放到胆小的孩子手上,说“别紧张”,就这三个字。写作文的孩子说,这三个字让她感觉到无限的力量,开始稳下心来。第二句话是见贤思齐。贤就在身边。希望成年人跟孩子在一起时一定要做那个贤。未必说教,身教可能效果更好。老师站到三尺讲台上,在孩子们眼中就成了圣人,圣人是不允许犯错的,虽然我们也常犯错,但犯错之后必须给孩子们诚恳道歉。孩子不会因为你错了而认为你低,而是因为你的诚恳认为你很高。第三句话是自省与慎独。假如家里有中小学生,家长就去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看看哪些事情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自觉了,可以自主了,就放手给他。也许这就是慎独的过程。这些道理完全源于传统文化。边研究、边修行、边践行,就是最好的普及。






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理管理办法 今日渤海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3155727
c 2015-2017  今日渤海网-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备案编号:冀ICP备10008322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17

http://beian.miit.gov.cn

技术支持:河北欧米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