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叶茂花满枝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4-02 09:27来源:沧州日报 枝繁叶茂花满枝 ——沧州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纪实 本报记者 屈 鹏 风起京津冀,潮涌渤海湾。 近年来,沧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宏大战略布局下,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东塑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沧州市清洁能源保障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打造互联互通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政策红利,汇聚起科研、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 沧州广大干部群众乘风破浪,以事在人为的勇气和担当,在这片1.3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和发展传奇。 紧抓京津产业疏解“牛鼻子”,谋求发展新跨越 “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6年7月,在视察河北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希望。 总书记的殷殷厚望,协同发展的声声召唤,战略合作的滚滚洪流,对沧州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给沧州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 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身处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布局,沧州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在项目引进中注重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升级、在服务中注重跟上管理、在政府推动中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精神,我市制定出台《沧州市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沧州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明确全市19个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和对接京津的重点产业,统筹推进全市协同发展工作。特别是出台《沧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健全完善项目谋划、洽谈、落地等九大机制,提高对接针对性、实效性。 在平台建设上,围绕“来得了、接得住、接得好”,重点打造“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沧州现代产业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省级承接平台,大力提升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能级和水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借力发展、错位发展、聚集发展,积极引导京津产业有序疏解、精准承接。 在交流合作上,加强与京津各市区的精准对接,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与北京丰台区对接,建立北京丰台—沧州(大红门)项目服务中心,并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开启全面对接合作;与天津签署系列框架协议,沧州市政府与滨海新区、红桥区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沧州各县(市、区)与天津各区进行一对一精准对接,推动产业、科技、医疗、教育多领域合作。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驻沧央企多和区位、交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沧州(天津)投资环境推介会”“海归博士行”“百家民企进沧州”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主动对接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等14家大型央企和60多家知名民企,吸引了大批京津转移项目来沧洽谈合作。 为了让客商能在沧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我市着力在生活环境、营商环境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开展运动休闲城市、卫生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六城联创”,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明珠商贸城、服饰小镇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公寓式住宅小区,真正让客商能够扎根沧州、安居乐业。围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民营企业直通车制度,开展“一站式、便捷式、解难式”综合服务,打通联系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同时,推进“放管服”“多证合一”和“一趟清”“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为外来客商在沧投资发展提供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成本最低廉、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成效最显著的“六最”环境。在管理服务上,谋划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设施,让外来客商子女享受到本地高质量教育,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吸引了广大京津商户纷至沓来。截至目前,沧州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引进京津合作项目1300多个,协议总投资6027亿元,被中央协同办评估专家组誉为“沧州现象”。 放大聚集效应,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五指攥成拳,出击更有力。在项目引进上,我市不是单一地就项目抓项目,而是充分发挥项目的集聚效应,通过引进大项目达到优化结构、塑造产业的目的。 产业承接,并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产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把协同发展作为推动沧州产业塑造和升级的重要机遇,坚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服装服饰三大产业在协同发展中崛起。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已累计产销整车31万辆,北汽威旺黄骅基地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两个项目带动韩国世源、和信海纳川等一批世界知名汽车配套企业落户沧州,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整车产能达90万辆。 一个集整车、专用车、汽车零配件、汽车装备等制造业,与汽车销售、维修保养等汽车服务业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和汽车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也实现“质”的飞越。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入园药企137家、总投资438亿元,已有41家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7家竣工投产、34家在建),完成投资近百亿元。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促成东塑明珠商贸城、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整体承接北京“大红门”和“动批”等服装商贸企业,北京早市6800家商户整体落户明珠商贸城二期;明珠国际商贸城与北京天雅集团的合作签约,将为我市服装服饰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已有1万多名商户、3000多家生产厂家、加工企业落户沧州。 “协同”效应凸显,百姓获得感倍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难发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我市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百姓带来满满的幸福“红利”: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拓宽了百姓找工作的视野;“动批”和“大红门”的搬迁,让市民购物有了新的选择;“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了三地互联互通;医疗对接,家门口的医院来了北京专家;一批北京高校的进驻,改变了沧州的教育版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骨骼系统。沧州首发直达北京的高铁“沧州号”成功开通,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开工,津石高速开工建设,曲港高速(曲阳至肃宁段)建成通车,中捷通用机场正式投用……一系列交通项目的推进,在更高层次上完善了路网“主动脉”,丰富了交通“微循环”,互联互通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提速,抬腿就走,说到就到,让沧州人切身领略到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深刻内涵。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沧州,启动大运河沿线绿化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绿化工程,构筑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环绕中心城区的生态“氧吧”;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环境质量综合治理,让百姓自由深呼吸;推进“河长制”,借力南水北调和引黄工程,实施生态引水,部分河流生态明显改善,再现昔日旖旎风光……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沧州,正成为市民幸福的家园。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眼卫生医疗对接,全市各大医院通过建设分院、开设教学基地等形式,与解放军301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京津知名医院开展实质性合作,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大医院的专家诊疗;着眼教育科研对接,进一步强化与中科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对接联络,北交大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学校在沧州正式招生,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向沧州转移逐渐提速;在社会保障上,一张社保卡“走遍”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力推进,我市“医养融合”模式受到众多京津老人青睐……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勤劳智慧的沧州儿女正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走进“春天里”,迎接沧州跨越发展的到来! 上一篇勇立潮头踏歌行
|